深府[2015]112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税屋 作者:税屋 人气: 时间:2015-12-08
摘要:在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加快研发非晶纳米晶合金、高性能铁氧体磁性材料、高性能特种钢材、高纯金属有机源、核级海绵锆、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金属合金材料。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的通知

深府[2015]112号         2015-12-08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8日

《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汇的历史机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深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条件

  在“深圳质量”战略指导下,我市制定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奠定了坚定的政策基础,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一定规模的重点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并启动了制造业精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等工作,在全国制造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一)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深圳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大、集聚性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前瞻布局了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不断形成了新的优质产业增量。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7.6%;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时尚产业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全市产业加速向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两端攀升,结构优化的梯级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

  深圳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和全球电子产品原型的原产地,拥有众多上下游企业、供应链人才和卓越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具备高端制造业突破式创新的坚实基础。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05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七分之一;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14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境内外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超过200家;通信产业设备研发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基站、交换机、路由器、手机等重点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深圳是首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1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连续十一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640亿元,占GDP比重达4.0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累计达1167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

  (四)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深圳不断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获批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标准有较大提高,健全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规规章体系,建立了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品牌建设颇具成效,荣获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服装、钟表和黄金珠宝获批成为国家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五)高端制造细分领域龙头涌现。

  深圳在部分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优势企业,引领了产业集聚发展。华为、中兴等企业领军通讯设备产业发展,华星光电、康佳、创维等企业领跑数字视听产业,腾讯、金蝶等企业领衔互联网及软件产业,迈瑞、三九、海普瑞等企业领头生物医药产业,中广核、比亚迪、中金岭南、贝特瑞等企业引领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百丽、周大福等企业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富士康等企业成为全球高端制造及服务提供商。

  (六)信息化设施和应用国内领先。

  深圳在宽带普及提速、无线宽带网络设施、三网融合、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网络向新一代网络演进,端到端的IP化承载和宽带化接入日益普及,网络全光化持续向用户端延伸,基本构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在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中处领先地位。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国内领先,互联网普及率及3G用户普及率全国第一,连续多年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购物额持续快速增长。

  虽然我市制造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源头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关键核心技术与零部件以及高端装备对外依赖性较大;二是从整体上看,产品附加值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三是产业融合度较低,传统制造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程度有待提高;四是人才层次和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给以低端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端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级技工、高端研发人才不足;五是空间资源不足,对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影响日益显现。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全面转型升级为路径,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夯实工业基础,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努力建成国内制造业的先锋城市、国际知名的高端制造业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高端,转型发展。积极布局先进制造业,带动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升级。完善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服务环境,引导传统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改造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2.巩固优势,特色发展。结合国家与深圳战略发展需求及国际技术趋势,进一步巩固深圳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聚焦数字化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国际科技前沿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以微、精、尖类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为特色,与国内其他城市各细分行业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3.面向世界,合作发展。发挥深圳创新、创业、创投的突出优势,围绕网络化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与需求,内培外引,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及研究机构通过自主创新、并购重组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快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抢占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

  4.二维驱动,引领发展。在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制造业纵向提升的同时,顺应信息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深圳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管理链的重构,实现制造业横向提升,力争成为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引领者。

  (三)战略目标。

  力争通过“两步走”,到2025年初步形成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配套完善、服务发达、世界一流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的排头兵。

  第一步:到2020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10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5%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建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平台,争取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制造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在通讯设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过两千亿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规模超过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含量”显著提升,万元GDP碳排放、万元GDP能耗及水耗大幅下降。

  第二步:到2025年,跻身国际制造业强市之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和创投之都。制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宽带普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控化率显著提高,生产过程、管理体系、服务方式、产业形态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坚持市场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两化融合、转型升级、“互联网+”、开放合作为战略基点,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才资源、金融资源、载体资源与科技创新协作,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围绕深圳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为打造制造强市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推进标准体系改革完善,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及技术标准。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创建创客空间、创办创客实践室、引进国际创客机构、推动孵化器功能升级等方式拓展创客实践空间。

  (二)工业强基,夯实制造产业基础。

  鼓励企业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的突破。制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加大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向目录中重点领域倾斜力度,引导企业开发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先进节能成型和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产业共性需求的基础专用材料。推动“四基”领域军民技术融合及上下游供需对接,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双向转化,推动“四基”企业和整机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形成供需协同、产用结合的新模式。完善首台(套)政策,支持“四基”的推广应用。

  (三)两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跃升。

  将智能制造设定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制造启蒙与培训,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紧扣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两大方向,促进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引导企业逐步将生产模式向智能制造跃升,开展个性化定制、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造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重点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应用示范。

  (四)转型升级,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积极布局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品牌和环境效益。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端项目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决策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型企业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及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推进资源共享工作,以市场化方式向社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等服务。

  (五)业态多元,积极推进“互联网+”。

  推进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

  (六)开放合作,广泛联接国际资源。

  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规模,改善合作结构,吸引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深圳。提高国际合作水平,推动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引进国际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购并国外企业、委托外包、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等多种路径,形成资源深加工与精加工、集成生产与配套生产、灵活制造和创新制造、占领市场和创造市场相结合的良性创新链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重大科技计划,承接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深圳布局,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中德合作框架,争取提高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四、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立足深圳市产业基础及国内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原则,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重点领域。

  对应主要任务,聚焦数字化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机器人、精密制造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基因工程装备等11个战略重点。

  1.数字化网络设备。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低功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在通讯设备领域,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深度包检测(DPI)、多模多频终端芯片、高效能低成本终端、IPv6/v4双栈网络设备、网络测试专用仪器、天线等关键设备研发与制造。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结合深圳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优势,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积极开发军用及其他特种用途智能可穿戴产品。

  2.新型显示。重点在TFT、LTPS、OLED、激光显示、3D显示以及低功耗、高分辨率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在核心技术环节,推动铟镓锌氧化物(IGZO)和光配向技术、低温多晶硅技术(LTPS)、RG磷光剂和量子点背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透明显示、柔性显示、3D显示、激光显示、曲面显示、超薄显示、高色域显示、4K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图像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研发。在终端产品环节,支持光配向液晶面板、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面板、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面板、3D电视、触摸式平板电脑等新型显示终端的研发生产。

  3.集成电路。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装备及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在设计环节,重点支持嵌入式CPU、射频芯片、高精度传感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大力发展面向便携式应用的低功耗多核高性能SoC等芯片设计技术。在制造环节,扩大芯片规模生产能力,加快立体工艺开发,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在封装测试环节,开展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在关键装备和材料环节,研发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

  4.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以物联网、新一代宽带通信、新型视听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升级换代。在新型元器件领域,围绕片式容阻感元件、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及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等组织实施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元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在零部件领域,开发全数字开放式数控系统、高精度高效率减速器、高性能低成本控制器、高分辨率绝对式光栅尺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精密主轴、静压导轨、气动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

  5.机器人。围绕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环节,突破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特种工艺和精密制造技术、复杂装备系统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新型传感器、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性能优越。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焊接、重载搬运、柔性装备等产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自动化辅助装备,以及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产品。

  6.精密制造装备。加快精密制造装备、数控产品、智能成套设备及智能仪器仪表等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在精密制造领域,瞄准高端装备及关键元器件、精密工具、材料及涂层、智能控制及软件、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五大方向突破精密制造装备的技术和产品。在数控产品领域,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在智能仪器仪表领域,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电子测量和电工仪表、专业仪表、医疗仪器及传感器等。

  7.新型材料。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重点发展高通量新材料研发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在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档合成纤维、非硅系半导体光伏等高性能合成材料。在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加快研发非晶纳米晶合金、高性能铁氧体磁性材料、高性能特种钢材、高纯金属有机源、核级海绵锆、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金属合金材料。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积极推进石墨烯复合导电材料、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镍氢动力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在生物材料领域,支持开展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的研制。根据国家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布署,推进高通量新材料精准实验工具、计算工具、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新材料的高通量合成检测、工艺建模等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8.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在核心技术环节,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在产品开发环节,开发动力系统、电机、电源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加速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及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L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9.航空航天。在北斗及微小卫星、临近空间飞行器、无人机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在北斗与微小卫星领域,重点建设北斗系统地面差分站、位置服务管理系统、北斗时空位置服务平台、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深圳)检测与认证中心等设施。部署低成本商业遥感卫星集群、短数据通信卫星星座及常态化搭载卫星,开展星地同步交互式教学、产品设备空间适应性验证、空间科学试验服务。在临近空间飞行器领域,突破蒙皮材料、能源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悬停系统等核心技术,开发临近空间飞行器,开展新型空间服务运营,提供互联网接入、大数据获取、空间探索及个人空间等新兴领域服务。在无人机领域,重点研发一体化数字航空飞行、高精度飞行姿态、云台控制及自增稳、机间信息共享、数据链通信及导航等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通用地面操控平台、人机交互系统、智能飞行影像系统、动力能源装置、载荷系统等产品,开发基于无人机的娱乐、文化、教育等衍生产品和服务。

  10.海洋工程装备。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深海探测监测设备。在新型海工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海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等设施设计与开发。在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领域,重点发展动力定位系统、动力设备、控制系统和循环系统等配套产品设计与开发。在深海探测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海底地形探测系统、深潜器关键技术和装备、海底作业机器人、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及深海装备用新型材料。

  11.基因工程装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基因组学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基因测序领域,重点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盒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个人基因组测序、分析、解读业务试点示范。在基因组学领域,建设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平台和诊断检测仪器和试剂制造平台,建立工业化稳定高效生产的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产品资质。

  (二)重大工程。

  落实主要任务,对应重点领域,围绕11项工程开展具体行动,推动制造强市建设。

  1.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符合国家规划布局、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基础设施,支持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优先聚焦重点领域,围绕5G、机器人、石墨烯、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形成一批制造业区域创新中心。

  2.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应用工程。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实施一批研发和应用示范专项。重点研发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现代焊接、物流分拣、柔性装备等专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辅助装备,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检测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以及智能电子设备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智能海工成套装备、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在机械装备类企业、流程制造类企业、个性化定制领域分别实施生产系统、集成制造技术及柔性智能化改造。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及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小微型企业加快使用智能单机设备进行智能生产线改造。

  3.互联网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突破“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结合。加速5G网络协议和应用研发,提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IPv6地址编码规划,突破工业异构异质网络融合技术、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智商技术、工业大数据的存取和利用技术、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技术等关键技术。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面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床,鼓励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工业云平台等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4.新型业态融合创新工程。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3D打印、工业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重塑产品生产组装方式,大幅提升虚拟设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精准制造、数据制造的能力,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

  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加快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延伸加工贸易价值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为自主品牌企业。依托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提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能力。

  6.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扩大特色工业园区范围,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推进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探测与装备海试基地、大铲湾港区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及总部基地、无人机试飞基地及无人机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服务机器人技术研发基地与孵化平台,加速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支持先进智能制造企业入驻转型升级示范区。

  7.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工程。梯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外围中小微配套企业创新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制造型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改造业务流程,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业务,由制造为主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包集成商等“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发展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在制造业集聚区内,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技术评估、解决方案、检测认证、运行监控、信息查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管理咨询、金融保险和法律事务等服务。

  9.质量和品牌推广建设工程。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重点在两化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商标、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区域品牌、支柱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动提升发展。加大对品牌培育宣传力度,举办深圳“品牌讲堂”,传播品牌理论知识,指导企业创建知名品牌。

  10.绿色制造工程。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跨行业、跨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以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

  11.交流合作拓展工程。全面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深设立研发机构。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加速深港创新圈建设,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推进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与广佛肇、珠中江经济圈错位发展、互补互促,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协作分工。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协调,成立深圳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统筹全市的制造业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定位和布局,强化分工协作,引导各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加强和各区、各部门、行业协会间协调,建立制造强市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工作总结考核及部署下年度工作重点。

  (二)机制保障。

  进一步创新完善政企合作机制、科技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理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明晰责任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做好规划引导、企业服务和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科技研发资金的引导功能和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公平合理、激发效率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政、产、学、研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机制,推进制造业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合作。

  (三)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开放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孔雀计划”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落户深圳,加强面向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定向配租工作。加强本地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深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提高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服务能力。鼓励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相互合作,优化制造业学科建设以对接先进的学科设置,联合培养一批具备理论基础、注重实际操作的制造业创新人才;加大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补贴力度,组织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赴国际名校参加培训,或邀请国际顶尖名师来深开展短期培训。

  (四)资金保障。

  整合完善政府现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向现代制造业领域的倾斜力度,以产业调控重点领域为导向,确保引导基金及机器人子基金、可穿戴设备子基金等参股子基金投向11大重点领域、海外并购、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创客空间建设等方向。同时,建立基金投资推荐项目库,为项目投资提供对接服务。进一步拓展高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高端制造企业通过新发或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引入风险投资、众筹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企业融资等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向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

  (五)空间保障。

  结合深圳市重点区域开发,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空间统筹建设,优先保障高端制造业用地需求。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牵头,加快出台高端制造业重点企业用地的优惠政策保障,将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用房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充分发挥深圳高端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国家及广东省智能制造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原特区内外园区基地建设,原特区外重点加强新型高端制造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原特区内重点推进已建成园区转型升级,鼓励各区和企业通过城市更新建设高端制造研发总部基地、生产基地、服务基地等特色产业园。

  (六)法制保障。

  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和较大市两个立法权优势,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依法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针对“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坚持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特有的法律属性,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推进全市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附件: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汇总表(第一批)

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汇总表(第一批)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内容 建设年限
1 华为5G实验区项目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将在2018年开设全球首个5G试验区,2020年或可实现规模化商业部署。 2018—2020
2 中兴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发与制造项目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研制具有超大容量交换背板、独立冗余交换网、高密度大带宽以太接口、交换系统虚拟化集群、大容量缓存、无损以太网、L2MP、L2oL3、虚拟化网络等功能的设备。 2015—2018
3 科大讯飞语音及人工智能研发基地建设项目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在智慧教育、智能语音电视、移动大数据人流量监控3个领域打造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立智能电视研发基地、语音云创新创业平台。 2016—2018
4 浪潮南方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生产服务器和家庭智慧网关。 2016—2018
5 高世代TFT-LCD液晶面板RGBW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购置关键设备和生产线改造,开发新的W材料及工艺、新的画素显示演算法及驱动IC,达产后将达到5K/月具备RGBW技术液晶面板生产能力。 2015—2017
6 超多维3D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建设包括3D应用技术研发中心、3D关键器件产业化中心、中国3D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深圳3D显示产业联盟、3D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及3D首富发展基地配套建设工程等六大部分。 2015—2020
7 九州基于LED照明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 深圳市九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照明和通信一体化LED的光源系统设计,实现基于LED照明光源的定位导航技术、语音对讲技术等,并最终实现产业化。 2015—2018
8 富士康商用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 富士康科技集团 人型机器人“PEPPER”等服务型机器人、辅助型机器人、警卫型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研发生产及相关周边产品修理、清洗、维修、保养。 2015—2017
9 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 建设机器人、先进制造与可穿戴式技术研发实验室,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机器人技术相关人才培养,建设国际高层次机器人技术交流平台。 2015—2020
10 坪山新区机器人产业园 坪山新区管委会 在聚龙山片区打造“服务机器人智造功能区”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功能区”;新建或改扩建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多点分散布局“元器件与关键零部件”功能区。培育集聚一批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2015—2020
11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围绕机器人关键技术展开攻关与应用示范研究,重点研究突破智能制造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穿戴式技术、非标特种机器人技术、智能监控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家庭服务机器人、航天空间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运载平台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 2015—2020
12 军民两用特种机器人项目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突破高环境适应能力地面仿生步行机动平台技术、履带式地面平台技术、微小型高机动平台技术、外骨骼助力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制具有强环境适应能力的特种机器人系统。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工业、公安、消防、灾难救援、助老助残等民用领域。 2015—2020
13 深圳宝龙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龙岗区政府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构建“一基地一中心”的总体产业空间布局,利用园区具备开发条件的50万平方米连片土地,建设总建筑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重点引进和打造一批上规模的机器人制造企业,聚集一批上市公司、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 2015—2017
14 华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项目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将短距无线通信和广覆盖无线通信之间有效配合,将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融合实现无缝接入,最终统一智能工厂网络,有效地保障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制造云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为智能工厂提供网络基础。提供面向服务的、可弹性扩展的一体化制造云解决方案。 2015—2017
15 工业4.0研究院建设项目 龙岗区政府 开展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研发,建设智能工厂;搭建工业4.0检测评估中心;建设联合体检与培训学院,开展工业4.0虚拟现实体验、基础教育培训、职业技术认证及创业辅导与孵化等工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 2015—2020
16 龙华新区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银星高科技工业园 建设和完善园区产业研究、展示体验、产品宣介、项目孵化、投融资服务、产业人才实训、智能机器人服务外包七大特色平台,通过智能产业研究院、机器人科技体验馆、机器人主题公园等全新载体,打造深圳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智能产业园区。 2015—2018
17 深圳国际智能装备产业博览会项目 深圳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 力争经过5年的培育,展会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打造成为中国智能装备产业领域的重要展会。 2015—2020
18 新型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研发汽车/列车超材料智能蒙皮和航天航空装备复合功能罩体及射频孔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着重于超材料及电磁调制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的标准化建立。 2016—2018
19 科能(中国)储电材料产业项目 深圳科能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开展储能大厦基础和主体建设,包括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科力远新能源系统集成运营中心等。 2015—2016
20 石墨烯应用技术研发公共平台项目 深圳市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 建设石墨烯新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石墨烯导热材料应用工程实验室、石墨烯可穿戴器件应用工程实验室、石墨烯导电材料应用工程实验室、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石墨烯微电子应用工程实验室。 2015—2018
21 新车型生产线机器配套项目 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 建设B751车型生产线、X系列车型生产线、厂房库房、仓储中心、研发中心。 2015—2018
22 比亚迪动力电池智能制造项目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包括单体电池的智能化制造与电池系统智能化制造,其中单体电池的智能化制造实现从原材料输入到成品单体电池输出的整个自动化过程,电池系统智能化制造实现从单体电池到电池包的整个自动化过程。 2015—2016
23 比克公司高能量密度圆柱动力电池智慧车间示范项目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研发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化生产过程管控平台,建设高能量密度圆柱动力电池智慧车间,实现智慧制造示范应用。通过智慧车间建设,实现锂离子动力电池18650-3.1Ah130ppm的生产节拍,整线直通率97%以上,合格率大于99.5%,稼动率95%以上。 2015—2018
24 华讯方舟中国天谷项目 深圳市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空间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研发、集成应用和孵化基地,包括卫星通信系统产品的研发与测试基地、空间通信技术行业应用运营服务中心、太赫兹应用研究技术中心、关键元器件中心、卫星通信运营商运营中心五大功能板块,以及六大实验室、五条核心产品试检测线。 2015—2017
25 微小卫星天地一体化应用系统开发项目 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 开展低成本光学、SAR遥感卫星系统建设,实现卫星遥感领域的商业化运营;建立商业运营模式的全球数据采集微小卫星星座系统,向政府、企业提供大范围交通运输数据、灾害监测数据等数据支持与服务;开展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的微小卫星区域导航增强系统,为军民提供区域定位增强或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导航备份。 2015—2020
26 中集整船设计能力提升项目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绿色大型集装箱船,创新商业模式使该成果产业化;研发完全自主设计的一型CNG压缩天然气运输船,完成世界首制CNG船建造;自主研发的一型5万吨级半潜运输船,提供设计技术服务。 2015—2016
27 英国海底特种机器中国总部及国家“深海采矿试验工程”主要水下装备研制 SMD中国、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远东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世界第二大深海机器人公司SMD中国总部产业园,建设深海作业机器人研发、技术培训和产品服务中心;承担国家 “深海采矿试验工程”的高精度三分量瞬变电磁探测系统,1000米级、3000米级海底采矿试验机器人和试验电泵等主要水下装备的研制。 2016—2019
28 深圳国际生物谷海洋生物及生命科学产业园项目 大鹏新区管委会 通过对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升级,将园区打造成为吸引国际智力资源、汇聚全球资本的国际生物谷先导区及孵化器,按海洋经济、生态技术的理念进行规划,为坝光国际生物谷的建设提供孵化及为企业的入驻前准备提供相关条件,吸引相关健康、医疗、生物、海洋的高新技术企业入园。 2015—2019
29 南方科技大学龙华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项目 龙华新区管委会、南方科技大学 建设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产业孵化、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创新机构和多功能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成纳米材料、生物技术、皮米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 2015—2020
30 水贝黄金珠宝产业园智能化改造提升 罗湖区政府 引进和研发先进的高端智能化设备,推动互联网+、逐步运用3D打印技术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终端零售环节。建设毛坯钻石交易中心、珠宝学校,举办珠宝设计大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2016—2025
标签: 制造业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最新内容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合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